浅谈知识图谱(一)-引用构建网络

摘要

本文推荐了一个知识图谱的实例,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双链软件图谱的思考。

引言

知识图谱(mapping knowledge domain)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学术领域内对科学知识进行可视化后的图形。我本人并非是该领域乃至该学科的研究人员,只是想借由介绍此概念,重新思考双链笔记中的图谱功能。对于文中的专业表述如有兴趣,请自行到知网查阅相关信息。

知识图谱的实例

首先,推荐大家前往B站观看“科学互联网络:150年的《自然》论文”(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2J411Y7EY )。下图截取自上述影片。

知识图谱如何构建

上图是如此炫丽,让也想尝试知识图谱的构建。
正如视频中所说:通过文献的引用,我们可以一步步构建出文献的网络,最终形成知识图谱。
但具体如何去构建知识图谱是非常复杂的,大家可以参考一些文献计量学的资料,例如罗绍峰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(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gg4y1z7J6?p=75 )或者书籍《CiteSpace: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》。
当然上述都是基于学术论文的知识图谱构建,对于普通用户的知识可视化借鉴的意义更大。

个人的话

对知识进行可视化,将原本抽象的事物展现到我们面前,是非常令人心动的。但具体的现实可能是残酷的,例如其实用一些软件做出的图(如下)并不能如Nature所演示的那样绚丽多彩。这说明我们没有意识到可视化背后诸多的努力,将这个过程想得过于简单了。

在双链笔记中,我认为一张卡片(例如obsidian中的一个md)就是一篇论文,一次的双链就是一次的引用,如果从这视角出发,我们的笔记库也能构建相应的可视化(例如obsidian中的查看相关图谱)。但这些双链软件所构建的可视化结果都差强人意,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可视化图谱在双链笔记中毫无作用,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例如obsidian提出了多级视图和视图筛选功能,能解决在局部视图中的可视化无效化的弊端,但对于总体的关系图谱的解决目前还没看到曙光。
当然,对于知识图谱也不应该过分的迷信。在学术研究中,我也使用了相关的技术对我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可视化。我个人认为,可视化的结果对于我的研究帮助不大,这也是非常让我困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