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线性化和线性化

从“去线性化和线性化”去认识“输入和输出”的过程。
随笔系列的文章类似于zk笔记中的临时卡片,只是我本人对某个问题一些想法的记录,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。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。

“去线性化和线性化”这一概念是受到史蒂芬平克在《风格感觉》的启发,即那常常被提及的句子——“The web, the tree, and the string”,翻译后的语言有“概念網.樹狀圖.詞序”、“思维网·句法树·词语串”,或者“写作之难,在于把网状的思考,用树状的语法结构,转换成线性字符串”。基于上述的概念,可以认为文本是线性的,而人的思考是非线性的。

  • 文本的概念可以包含大部分的读物,特别是科技论文、说明书、新闻等.这些文本都有非常清晰的结构,有些行文中还包含有主题句。
  • 人的思考是非线性的,是网状的,是易发散的,是能将多个问题联系起来的,这也是目前双链软件立足的理论之一。

因此,本文的标题“去线性化和线性化”可理解为:

  • 去线性化:如何将线性的文本变成非线性的笔记。这是一个输入的过程.
  • 线性化:如何将非线性的笔记变成线性的文本。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。

写到这里,笔者也觉得“去线性化和线性化”是故弄玄虚,卖弄概念,因为本质就是传统的输入和输出,为什么要重新给予定义?
我思考后给出以下几点原因:

  1. “去线性化和线性化”缩小了这“输入和输出”的范围,更加直接限定了这两个广义过程,是对“输入和输出”另一个角度的认知。
  2. 去线性化能更好指代一些知识收集的过程,不仅仅是依靠双链软件进行笔记收集是去线性化,例如使用Liquidtext PDF阅读也是去线性化,而且使用该软件能更加直观。
  3. 线性化的过程在目前被忽略,相较于去线性化的各类方法论,线性化的方法论和论述目前还是比较少的。在使用非线性方法收集材料之后,我们很倾向于直接展示笔记,而不是再加工展示给他人。这一个过程的忽略可能导致信息不能有效传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