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限性和可知性影响笔记方法

笔记是对事物的描述

我认为笔记是用文字(还可能包括图表)去描述一个事物,而事物有以下2种特点:

  1. 这个事物可能是有限的,也可能是无限的(或者说难以穷举的)。有限的事物可能是一本小说内的人物关系,或者是小学课本里的考点。无限的事物可能是全体人类的生老病死。
  2. 这个事物可能是已知的,也可能是未知的。例如课本的考纲考点、水浒传中108将的关系和背景,在此刻是已知的。但也有一些人类未知(或者说超出你本人认知范畴)的知识,例如如何治愈或免疫艾滋病、全球气候变化会对地球造成怎样的影响。

我的个人的体会是,已知且有限的知识(或者说是信息)是比较容易去记录的。例如水浒传中的108将,这是一个不再演变的知识点,不会在明天出现109将或者107将。这类知识处理起来是非常容易的,例如用thebrain来构建人物图谱。
但是如果是无限且未知的知识,以我个人的经验,使用thebrain构建的过程就常常出现挫折。这类知识也最难以进行归纳汇总,因为你不知道你要面对的整个知识体系,无从进行从上而下的设计。要解决这样的困境,一方面要多了解不同的笔记方法和理念,从中找到适合你的方法论,另一方面要多做一些笔记,从具体的实践中体会各个方法论。
目前,大家在使用各类软件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,我建议在具体交流的时候应该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,因为你所要描述的知识可能会影响相应的笔记方法选择。

一些杂感

本文(以及我写的一些文章)都不属于严肃写作的范畴,更倾向是一些随笔,记录下我此刻的思考,分享给大家。这里的信息有正确也有错误,希望大家批判阅读,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,指出文中的错误,我会将这些评论精选。
此外,我作为爱好者,而非此方向的研究者,我也无法保证文中所用的概念是准确无误。例如,知识、信息、情报、文件等等概念可能难以界定,因此可能有人会批判说这方法是信息的收集而不是知识的收集。但考虑到本文的受众和本文的性质,我们不应该陷入知识的诅咒中,局限于个别名词和理念之争。而我尽可能保证在我的论证体系中,保证这些概念的一致性。但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,我的认知都可能发生改变,这可能也会导致名词意义的变迁。
最后,我还想提及一点对于卢曼卡片或者说How to take smart notes此书的体会——多写。目前,我所见到的讨论大多是笔记软件的选择、功能的讨论(例如块引用)、笔记组织方式等等,但我感觉多写,多进行创造型的工作才是卢曼本人经历对我的启发。

  1. 无论字数的多少,每天都写下自己的新认知。这些认知可能在未来被推翻,但都是你成长的基石。
  2. 多进行创造性的写作,哪怕是转述,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。知识卡片的珍贵在于信息是通过你的思考而沉淀下来的。
  3. 不必正确。卡片上的信息不一定是准确无误,它是可以迭代的,最终形成永久笔记。当然永久笔记也不是永远正确,它只是你的暂时性总结。